粗毛柃木

不專業分類學 6— 柃木( Eurya)

SHU-I LIN
14 min readMay 1, 2020

柃木屬(Eurya)是從山茶科(Theaceae)搬家到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的一群植物們,分佈在東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上的島嶼。在台灣的森林中,不難發現柃木家族的成員,卻很難辨認出它們的種類,它們各自長得不大一樣,卻又沒有關鍵的辨認特徵,因此成為植物辨認道路上的一大魔王。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在 2006 年與 2016 年時便有論文整理柃木屬的分類了,此篇便是根據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產柃木屬(山茶科)分類研究」的特徵描述與檢索表而完成的文章(當時柃木屬還沒移到五列木科)!

柃木屬真的是令人頭暈的分類群,很難以單一幾個特徵就能斷定物種,總歸來說,你至少需要觀察以下特徵,雖然沒有辦法辨認到所有的種類,但是最基本的物種已經足夠了。
(1) 葉片輪廓(長寬度、大小、葉形、背脈形態)
(2) 莖是否具稜
(3) 葉背、頂芽、嫩枝(或小枝)的被毛狀態
p.s. 擅用你的小指頭與食指來測量葉片大小,下文會用到。

薄葉柃木

一、柃木基本資料:

柃木屬屬於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目前在全球已知 130 多種,2003 年嘉大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學生吳佾鴻的論文「台灣產柃木屬(山茶科)分類研究」將台灣產柃木處理為 16 種 1 變種。十年後,吳佾鴻又發表「臺灣產柃木屬(五列木科)植物分類訂正」,確認日本柃木出現在龜山島,並確認阿里山柃木其實就是細枝柃木而將之合併,以及將浸水營柃木從亞種提升為種,但卻不知為何不見塔山柃木,因此變成 16 種。以下討論仍會將塔山柃木一併描述,因此此篇會將柃木屬視為 17 個種。維管束植物簡誌描述柃木屬的植物為:

「喬木或灌木。葉鋸齒緣,呈二列排列。花單性,常異株,單生或簇生,無柄或具短柄;花藥基著,光滑;花柱常3。漿果。」

以下為柃木屬依葉片大小的物種列表:

  1. 粗毛柃木(E. strigillosa
  2. 蓮華池柃木(E. rengechiensis
  3. 厚葉柃木(E. glaberrima
  4. 毛果柃木(E. gnaphalocarpa
  5. 台灣格柃(E. septata
  6. 浸水營柃木(E. lui
  7. 細枝柃木(E. loquaiana
  8. 光葉柃木(E. nitida
  9. 早田氏柃木(E. hayatae
  10. 塔山柃木(E. tasaneusis
  11. 清水山柃木(E. taitungensis
  12. 南仁山柃木(E. nanjenshanensis
  13. 日本柃木(E. japonica
  14. 米碎柃木(E. chinensis
  15. 薄葉柃木(E. leptophylla
  16. 凹葉柃木(E. emarginata
  17. 假柃木(E. crenatifolia

二、柃木辨認特徵:

柃木屬並不是非常難辨認的植物,只要看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很清楚的具有它們葉片的輪廓,但是要實際化成精準文字描述卻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總歸來說,柃木屬大約有以下特徵:

  • 兩列排列
    大部分看到柃木時它們都是整齊的兩列排列。就這個觀點來看,柃木距離有強迫症的人心目中的好植物模範又更近了一些?
  • 網格半心形浮水印葉脈
    葉脈形狀估計是大多數人辨認出柃木屬植物的最大特徵了。觀察柃木屬的葉脈,你或許會出現「充滿網格的半心形浮水印」的形容。
    柃木的側脈大多纖細,並呈現半透明的深綠色,且不會凸起得特別明顯。而大部分柃木都是淡綠色葉背,因此讓葉背的脈有種浮水印的感覺。
    觀察柃木任意一側的葉脈,會發現多條稍微明顯一點的側脈,而相鄰側脈在末端會相連,形成狀似半邊心形的輪廓(不甚美觀的心形),但又常常無法與另一側的半心形組合成完整的愛心。在半心形內,又可以見到有更細的網狀葉脈在其中。有時,網脈的疏密也可作為辨認柃木的特徵。
  • 細鋸齒狀緣
    柃木屬的植物大多都有緻密且裂不甚深的鋸齒,除了假鈴木葉子太小以外,大多數柃木葉片的鋸齒都會超過 15~20 對,有些甚至可達 50 對!
  • 細長且軟的頂芽
    這是辨認出茶科與五列木科很重要的特徵,比起其他的植物,它們具有狹長且稍微彎曲的頂芽,狀似我們喝茶的茶葉,一芽一葉的形狀。
左圖為厚葉柃木,中圖為薄葉柃木,右圖為米碎柃木(可以發現米碎柃木的網脈似乎比較疏)
左圖為米碎柃木,右圖為細枝柃木,它們都具有相對細長的頂芽

三、柃木屬內的好認物種:

這是最困難的一部分了!即便整理了多重檢索表後,對於這些植物還是半生不熟,相比於前幾篇的植物介紹,柃木屬更是要仔細核對每一個特徵,才有辦法確認你想辨認的柃木究竟是哪一種。但在此之前,還是可以先用幾個一目瞭然的特徵來區分一些好認的柃木,以下整理出 4 個特徵共 5 種。

  • 葉子很小的柃木假柃
    大多數柃木的葉片都長於 2 公分(約是小指頂端指節的長度),但若你在中高海拔山區看到一株葉片幾乎都比小指指節短的話,極有可能就是假柃木
假柃木
  • 全株密被長直毛的柃木粗毛
    大部分有毛的柃木具有如一般大學 T-shirt 般棉絮的短毛,但粗毛柃木與眾不同,它具有黃褐色、又長又直的毛,加上它是台灣生長最大的柃木,讓它成為數一數二好辨認的物種。它大多出現在中高海拔山區喬木林下以及叢林內。
一般具有短毛的其中兩種柃木,左圖為假柃木,右圖為薄葉柃木(記得把圖點大仔細觀察喔!)
這才是粗毛柃木的長直毛
  • 葉背側脈很不明顯早田氏南仁山
    大多數柃木都具有上文描述的「柃木脈」,然而早田氏柃木南仁山柃木卻特立獨行,它們的葉脈很不明顯。
    至於要如何區分兩者?它們的 葉形 分佈地區 都不一樣。早田氏柃木葉形較瘦,為橢圓形至長橢圓形,且分佈在中高海拔山地;南仁山柃木葉形則較胖,為闊卵形至倒卵形,且只分佈在恆春半島南仁山至墾丁一帶。
背側脈不明顯的早田氏柃木
  • 嫩葉紫黑色蓮華池
    這項特徵可能不是隨時都可以使用,柃木的新葉大多非綠即紅,但若你在蓮華池或惠蓀林場中注意到了不尋常的紫黑色嫩葉,它就有不小機率為蓮華池柃木。

四、其他柃木的辨認特徵:

剩下的柃木辨認真的是大哉問了,我們就直接進入正題,而為了使內容周全,筆者還是把所有柃木納入討論。在觀察葉片之前,認識柃木屬最重要的兩件事,是關於 小枝 上的特徵:

(1) 小枝、頂芽是否被毛
(2) 小枝是否具稜

柃木的毛通常不一直存在於枝條上,當枝條成為老枝時,毛大多都已經掉落了,而小枝、嫩枝、頂芽的被毛狀態幾乎一致(除了早田氏柃木與南仁山柃木的頂芽在最開始會被毛,而後隨即掉落;凹葉柃木則是頂芽光滑,嫩枝以後被毛),因此我們只需要觀察最頂端的一截枝條是否被毛,再加以頂芽輔助就行了。但可別小看觀察被毛狀態,有時候柃木枝條就算有被毛,你可能也看不出來,例如你可能常常以為細枝柃木是沒有毛的。

而稜指的是從葉柄基部開始,在枝條上明顯凸起延伸的一條線,在觀察小枝是否被毛時,還可以觀察是否具稜,真是一舉兩得。值得注意的是,薄葉柃木雖然具有稜,但是很不明顯,因此你還是有可能將其歸類在無毛的類群。

具有稜的柃木,左圖為厚葉柃木,右圖為毛果柃木(記得把圖點大仔細看什麼是稜喔!)
依照小枝具毛有無與具稜有無以分類鈴木
  • 不具稜、具毛粗毛、浸水營、細枝、薄葉、假
    葉片大小 在這個類群扮演很重要的特徵,可以直接把這五種植物分成三群,但如果葉片剛剛好跟長度條件直差不多,就兩邊都對對看吧!
    (1) 植株大部分葉子 > 1 個小指指節(< 2 公分):
    在整個柃木屬內,只有假柃木的葉子這麼小,在前面的敘述也有提及了。

    (2) 植株大部分葉子 < 2 個小指指節(2~4公分):
    屬於這樣大小的柃木,就是薄葉柃木了。其他三種大小相近的是凹葉柃木、米碎柃木與日本柃木,不過它們都明顯具稜。

    (3) 植株大部分葉子 > 2 個小指指節(> 4公分):
    剩下的粗毛柃木、浸水營柃木、細枝柃木的葉子都屬於此類群。
    粗毛柃木 明顯的長直毛 成為他最好的商標,在前面的敘述也有提及。
    剩下兩者則可用葉片及小枝被毛狀態區分,浸水營柃木小枝密被黃褐色貼伏長毛,葉背幾乎被疏毛,且尾尖常較短;細枝柃木則小枝密被黃褐色短氈毛(但是看起來近乎光滑),葉背無毛,也是柃木屬中長尾尖的一員。
小枝不具稜、具毛的柃木小檢索(這是最後一張能用的檢索表)
小枝不具稜、具毛的柃木葉片長寬比較,其中浸水營柃木被包含在細枝柃木的矩形內
  • 具稜、具毛毛果、台灣、清水山、米碎、薄葉、凹葉
    辨認到這邊,後面的幾種柃木對筆者而言就比較沒轍了,沒有任何一個特徵可以直接把兩者區分開來,典型的長相不大一樣,極端形態的卻彼此重疊,根本相同。因此以下的論述只能針對每個物種典型的樣貌進行分類。
    (1) 植株大部分葉子 < 2 個小指指節(2~4公分):
    這類葉片大小的柃木有薄葉柃木與凹葉柃木,米碎柃木則剛好介於兩者之間。
    最先能被被認出來的是凹葉柃木,倒卵形至倒長卵形的葉子讓他與其它柃木與眾不同,再加上他是三者中唯一頂芽光滑無毛的物種,藉此能做區分。
    而最後兩者則差在 鋸齒對數 分佈海拔薄葉柃木鋸齒較疏,不超過 24 對,且分佈在中高海拔山區;米碎柃木鋸齒則較密,超過 26 對,且分佈在低中海拔山區。

    (2) 植株大部分葉子 > 2 個小指指節(> 4 公分):
    在具稜具毛的柃木當中,如果葉片在 4~7 公分之間的話,你要面對是認種的地獄,它可以是 4 種柃木(毛果、台灣、清水山、米碎)的任一種。但葉片在 7 公分以上的話(差不多是你的食指長),就只有毛果柃木、台灣格柃了。
    葉片長於 7 公分的柃木,毛果柃木葉片鋸齒只出現在葉緣前端 2/3,輔以菱狀長橢圓形又常有尾尖的細長葉子,是讓它與眾不同的特徵組合。排除掉毛果柃木後,剩下的台灣格柃葉片較寬,也沒有那麼長的尾尖,最多不過是鈍短凸尖。
    葉片介於 4~7 公分之間的柃木,除了毛果柃木的葉片鋸齒只在葉緣前端 2/3 外,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提及清水山柃木似乎也有這樣的特徵,但前者具有長尾尖,後者只有圓鈍,兩者葉形不同,且清水山柃木只分佈在清水大山。
    最後剩下的米碎柃木與台灣格柃,當葉片長於小指時可知道是台灣格柃,但若短於小指,就要看葉背被毛狀態了。台灣格柃葉背常疏被毛,葉正面側脈較明顯,且大多分佈在中南部低中海拔;米碎柃木的葉背則是近光滑無毛,葉正面側脈較不明顯,且大多分佈在北部中低海拔。
小枝具稜、具毛的柃木小檢索(筆者覺得實用性不甚高,直接比對多重檢索表比較準確)
小枝具稜、具毛的柃木葉片長寬比較
  • 具稜、不具毛蓮華池、厚葉、光葉、早田氏、塔山、南仁山、日本
    在進一步分類之前,可以先把葉背側脈極不明顯的 2 種柃木區分開來,會讓分類簡單一些。

    (1) 植株大部分葉子 < 整根小指(< 6 公分):
    光葉柃木、塔山柃木、日本柃木可以被歸類在此類群中。
    日本柃木的葉形是裡面最短胖的,長度僅介於 3~5.5 公分,卻與其他柃木有相同的寬度,再加上又沒有細長的尾尖,讓他看起來十分可愛,不過它目前只知道分佈在龜山島,因此應該是不大有機會在本島看到它了。
    而光葉柃木與塔山柃木最大的差異就是葉正面的質感,光葉柃木常常油亮的葉正面成為它的標記,側脈似乎比其它柃木來得筆直,彼此平行,與中肋的夾角有時比較大,且網脈密度在柃木中稍微較疏;葉形部分為菱狀橢圓,意即當葉片達到最寬之後,隨即會開始變窄,這些或許也可以作為區分光葉柃木的輔助特徵。且光葉柃木分佈在北部低海拔山區,塔山柃木卻只分佈在阿里山塔山地區四周,兩者分佈地毫無交集。
    另外,塔山柃木的不同之處,在於頂芽邊緣具有緣毛,其它具稜不具毛的柃木都是光滑的(不過塔山柃木的資料少到誇張,筆者也沒實際看過塔山柃木的頂芽)。

    (2) 植株大部分葉子 > 整根小指(> 6 公分):
    蓮華池柃木、厚葉柃木、光葉柃木、塔山柃木可被歸類在此類群中(光葉、塔山剛剛好介在長度的分界線上……)。
    蓮華池柃木厚葉柃木共享此類群中,最大柃木的寶座(7~10 公分),然而蓮華池柃木的長尾尖與較長較寬的葉片,成為辨認出它的重要特徵;若你有注意到蓮華池柃木的嫩葉,其突兀的紫黑色也是認出它的關鍵線索,甚至在末端的枝條或是葉柄同樣帶著紫黑的詭譎。
    塔山柃木與蓮華池柃木葉先端相近,為鋭形至漸尖,然而葉片(6~7 公分)卻比蓮華池柃木小上一號,且頂芽邊緣具有緣毛,兩者的分佈地也互不重疊。
    剩下的三者,光葉柃木與厚葉柃木葉片大小相近,外型也頗為相似,然而光葉柃木葉片為薄革質,最寬處在葉片中央,分佈在北部低海拔山區;厚葉柃木的葉片則為厚革質,最寬處在葉片中央或是靠近基部,分佈則在中高海拔地區。
    至於厚葉柃木(7~10 公分)又比塔山柃木大了一號,且分佈在中高海拔山區,與塔山柃木的局部分佈是不同的。如此一來,便可稍微將所有的柃木特徵做概略的劃分了。看完這三段的敘述,你一定會對於它們葉片彼此間的大小關係感到困惑,但只要看到最下面那張圖,你就會知道為何這麼複雜了。
小枝具稜、不具毛的柃木小檢索(筆者覺得實用性不甚高,直接比對多重檢索表比較準確)
小枝具稜、不具毛的柃木葉片長寬比較(光葉為黃色方框、南仁山為橙色方框、厚葉為藍色方框,其它的比較容易分辨是哪個方框)
各種柃木在台灣的分佈地
各種柃木依葉長排列,這張圖或許可以幫助你利用葉片大小限縮需要比對的柃木種類範圍。(單位:公分)

五、後記:

寫完這些柃木的分類,雖然對他們有更多了解,但對於如何區分柃木物種仍是一知半解,時不時還得要參考不同物種的分佈地區來推斷物種。許多柃木的關鍵區分特徵其實在於花,但大多數時間,我們無法看到花朵的存在,因此只能以葉片作為主要分類依據,但要以葉片分類鈴木,真心覺得需要累積極度豐厚的經驗才能夠駕馭,因此,還是請各位多多出野外好好累計經驗喔!
以下提供基於論文所整理的多重檢索表,希望大家用得到啦!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U107R655_3qBx_vFbglrd5_qv7QU7e75o5aWnY-PmbQ/edit?usp=sharing

六、參考資料:

(拜託不要抓引用格式……)

  1. 自然攝影中心
  2.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二卷
  3. 吳佾鴻(2006)。台灣產柃木屬(山茶科)分類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jtcq7
  4. 吳佾鴻、曾喜育、趙建棣、曾彥學(2016)。臺灣產柃木屬 (五列木科) 植物分類訂正

--

--

Responses (1)